[美国] 分手信 Dear John (2010)
說明: 高清版
简介
约翰23岁时,高中毕业便不再升学,终日不知所以地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惶惶然地在酒吧饮酒作乐度过,恋情不断却未见真爱直到有一天,他毅然投效军旅,并于放假回家时,在家乡的艳阳下、沙滩上,偶然结识正值花样年 ……
更多>>
约翰23岁时,高中毕业便不再升学,终日不知所以地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惶惶然地在酒吧饮酒作乐度过,恋情不断却未见真爱直到有一天,他毅然投效军旅,并于放假回家时,在家乡的艳阳下、沙滩上,偶然结识正值花样年华的莎文娜。21岁的莎文娜,成长背景与约翰相去甚远,不同于约翰的放浪形骸,她单纯、善良、率真,有坚定的理念与信仰,有清楚而明确的目标。透过莎文娜,约翰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爱情。甜蜜的相处时光总是短暂,约翰必须回到军队,甚至被派驻海外。时间一天又一天地过去,这段靠书信维系、偶而得以见上一面的远距离恋情,终因莎文娜的一封分手信而划下句点。陷入心碎绝境的约翰,没有立刻打电话给莎文娜,也没有立刻飞回家乡,只是把信折好放回信封,决定去哪里都带着它,像是带着上战场所受的伤。 多年之后,始终无法忘怀的约翰来到莎文娜家中,发现了那一封分手信背后的秘密,逐步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也拥有了重新再做一次抉择的机会,然而他的决定是…… 一句话评论 除了两个主演称职的演出,影片几乎处处都在糟蹋原著。 ——《今日美国》 恼人的书信体一次次出现,反复无休止的剪辑更是折磨观众。 ——《旧金山记事报》 幕后制作 纯洁至上的爱情 有人经常认为,小说的主角往往就是作者自己。其实这种说法不见的完全正确,但也不无道理。一个作者总是要根据自己或者是身边的人和事来组织题材和人物。有“美式纯爱系小说天王”之称的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就是这么一个喜欢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的作家。对于这本《分手信》,他说:“实际上,这本小说中的故事基本就是我的爱情故事。当然,我的爱情比较一帆风顺。那个我爱上的女孩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太太。20年前,我和她在海边相遇,一见如故,聊了很久。我当时发现我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4天的时间里,我们就互相爱上了对方。不过短暂的休假结束了,我和她就要各奔东西。我们都非常舍不得,于是就约定要用通信联系彼此。在接下来的那几个月里,我们一共大概写了200多封信。”也许生活真的是作家最好的素材库,这本带有作者亲身经历影子的小说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榜首,并且还被著名的瑞典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相中,改编成影片。 莱塞·霍尔斯道姆说:“我在阅读这本畅销小说之前,没有对它抱有太多的期待,很多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被众人追捧的东西不见的就是佳作。可是当我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我完全被《分手信》迷住了。小说中对爱情、对两个人的情绪的丝丝入扣的描写很容易就抓住了我的心。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并非在叙述一个发生在两个人中间的爱情故事,而是在描述一个男孩的成长,那种他对自己的生命的寻找,以及救赎。这是小说中最吸引我的。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里面找到自己年轻时候或者是恋爱的影子。可能这种心境,每个人都有体会。” 在影片的摄制过程中,演员也常被小说中的那种感同身受的情绪打动。扮演约翰的查宁·塔图姆说:“这本小说里的爱情比斯帕克斯所写过的任何一个爱情故事都要黑暗。这里面有隐瞒,有孤寂,也有自闭。他在故事中倾注了自己的所有心血,才能写的这么感人至深。整个影片没有打仗什么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纯粹的伤感的爱情电影。两个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对爱情茫然而毫无所知。就像开着一辆失控的汽车,在爱情的高速公路上横冲直撞。”与他演对手戏的阿曼达·塞弗里德说:“为了爱而放弃,这真的是一种自我牺牲,也是爱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影片在这一点上真的打动了我,爱人不是早上叫你起床的人,也不一定是等你吃晚餐的人,而是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为你保全幸福的人。” 爱情小说不是浪漫小说 已经写了11本爱情小说的小说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对于爱情小说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爱情小说不是浪漫小说,这是两种类型的文学样式。浪漫小说是那种通俗的流行剧,只要情节足够浪漫和煽情就可以了,但是爱情小说却是小说中最难写的一种。爱情小说要求作者能探索人类真正的情感,并且唤醒读者心中的这种欲求。但是作者却又不能操纵读者,不能像是爱情导师那样教育读者。爱情小说要求有戏剧性的故事,但是又不能写成肥皂剧,它们要求角色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时还要有新意、不流俗。最后还要有简练而且一流的文笔将这些连起来。很少有作家能做到这些,就是因为爱情小说非常难写。恐怖小说只要恐怖就好,不要求什么爱情元素或者是悲剧元素;探险小说只要刺激就好,不要求能写出人物的自我认知。这就是为什么其他小说种类中有非常优秀的作家,而爱情小说却鲜有高水准的作品--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埃里奇·西格尔的《爱情故事》都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对于安排911和伊拉克战争作为小说背景,斯帕克思解释说:“战争是小说最好的背景,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乱世佳人》和《卡萨布兰卡》都是个中翘楚。这么做,会很俗套,因为在我之前已经有无数人这么写过和拍过了;另一方面也会很脱俗,因为我没有对战争表达褒奖或者是贬斥,我想这才是我写小说的初衷。我写的不是战争小说,而是一本爱情小说,最近这几年,很少有作家这么做。” 虽然故事背景发生在911和伊拉克战争的大时代下,可是斯帕克思并没有在小说中表达自己的政_治立场,这在近些年来的战争题材小说中是罕见的。导演霍尔斯道姆说:“其实这是一种策略,一种写小说和拍电影的叙事策略。如果我在影片中拼命地表达我对战争的痛恨的话,观众很快就要厌倦了,电影业会失去观赏性。如果我不表达我对战争的看法,只是描绘两个人无力的命运和无奈的生活,观众很快就会对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我需要的。 花絮 ·影片名Dear John是美国的一个俚语,意思为绝交信。它原先写为Dear John Letter,John在这里代指美国大兵。这个词的来源是二战时期,由于在家乡的未婚妻或者是妻子忍受不了自己的男人常年在外,从而提出分手。这种信的内容一般都是:“我已经找到终生伴侣了,那个人不是你……”。由于Dear John的风靡,而且信件内容非常简短,所以直接催生了另一个英语中的词组:“That's all she wrote”,这个词组的非字面含义是“我被她甩了”。 ·《分手信》是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第11本小说,曾是《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冠军,并被翻译成了35种文字,全球销量4500万册。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有多部作品被搬上过银幕,其中有《恋恋笔记本》、《瓶中信》、《初恋的回忆》和《罗丹岛之恋》等。 ·影片女主角的名字叫做莎文娜,和尼古拉斯·斯帕克斯一个女儿的名字一样。其实,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在自己的书中总是喜欢以自己亲人的名字来命名人物。 ·《分手信》里的父亲和提姆的弟弟都是自闭症患者,生活中,斯帕克斯的儿子是轻度亚斯伯格症(自闭症的一种)。
<< 返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