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烈日灼人2 Utomlennye solntsem 2 (2011)
說明: 高清版
简介
本片故事沿袭了1994年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毒太阳》,是2010年《毒太阳2(上)》的下篇,继续展示展现灼热的、如史诗般的战争和悲剧的人生 影片以苏联的卫国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米哈尔科夫扮演的科托 ……
更多>>
本片故事沿袭了1994年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毒太阳》,是2010年《毒太阳2(上)》的下篇,继续展示展现灼热的、如史诗般的战争和悲剧的人生 影片以苏联的卫国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米哈尔科夫扮演的科托夫将军在卫国战争中继续为国家服务,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以解自己心中对妻子的相思之苦。另一方面,斯大林还不愿意放过科托夫。随着战争的步入尾声,科托夫需要继续考虑自己的将来,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不再是那个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在抵抗外敌的同时,人们还要提防着党派之间的斗争。 米哈尔科夫倾力打造本作续集,将视野放到了二战时期的卫国战争背景下,试图把这部被称为俄罗斯历史上最大投入的电影制作成一部史诗。 《毒太阳2》的故事将延续前作,继续展示展现灼热的、如史诗般的悲剧人生,在充斥着暴力、有如巨大车轮不断碾过的战争里煎熬。 1941年,科托夫将军和他的家人发生那个惊天巨变之后已经过去五年了。 战争一开始,科托夫奇迹般地从营地逃出,也因此而被判刑。因为相信自己一定会被苏联政府判处死刑,所以,他便作为一名私人志愿者被部队招收去前线。在战场上,他无情地打击德国军队。在严重受伤后,科托夫被一再的提供光荣退役的机会,但是因为坚信自己的妻子玛露莎和女儿娜迪雅已经死在劳工营地,他选择留在战友的身边继续战斗。 事实上,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科托夫的预期。他的妻子和女儿活了下来。女儿娜迪雅,已经成长为一名战地护士,她确信自己的父亲还活着,正在不顾艰难险阻寻找着他。 1943年,克格勃主要领导人阿森提夫——科托夫的克星,这个人负责科托夫的逮捕和定罪工作。命令由斯大林本人亲自下达,一定要找到这位前任将军。 阿森提夫能在这个被战争摧毁的国家找到他吗?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过了那么久,斯大林才下令找他,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隐情? 本片剧情紧接上部,俄罗斯军官科托夫被抓捕后,奇迹般的在斯大林的整肃中幸存,逃得一死。此时,二战的硝烟已经在欧洲弥漫,科托夫也奋战在前线。同时,他的女儿,娜迪亚,作为一名护士,也在战地医院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着战士们的生命。在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甚至是之前内部互相争斗的政敌,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也冰释前嫌,为了胜利而团结在一起。获奖记录 第63届戛纳电影节(2010)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入围)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幕后制作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续作 199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以一部《毒太阳》惊动当年世界影坛,这部政治题材影片并未以直接的严厉批判的态度指摘前苏历史上,那段晦暗的斯大林整肃岁月,但是却在一片看似安宁和谐的苏联田园风光中,暗藏杀机,隐隐的将政治高压下的压抑与绝望呈现,一举夺得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十几年后,米哈尔科夫以更大的投入,倾力打造了本作续集,将视野放到了二战时期的卫国战争背景下,试图将这部被称为俄罗斯历史上最大投入的电影打造成一部史诗之作。 卫国战争的米氏解读 从第一部立足于小格局,却以小见大的表现当时的政治环境,到第二部直接拍摄一部战争史诗,这样的转向无疑引人关注,对于战争和战争题材,米哈尔科夫表示,“我对战争这种人类自相残杀的方式并无兴趣,作为一场战争,如果有3000万人阵亡,就是一场3000万人的战争,3000万个事迹,3000万份希望,这就是一场战争内容。所以,我对战争状态更感兴趣,我想知道在战争发生时,上帝哪里去了?我想知道当一个人带着被子弹击毙和踩中地雷的恐惧,那一瞬间,他将带着怎样的面庞,因为在今天,这显得更加重要,这更值得我们关注。” 而作为一部大格局的战争影片,无疑需要导演下更多功夫去了解史实,同时,由于米哈尔科夫关注于战时的人物心理,又需要他了解更细节的战争片段,为此,他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并在这个过程中对那场战争有了新的认识。在米哈尔科夫看来,他拍摄这部影片的前提就是将自己置身于那场战争的情景之中,作为一个参与者而非外来观察者的视角去体会。为此,他的团队需要整理数量惊人的资料,包括二战期间的信件、便签、日记等,而随着这个进程的深入,米哈尔科夫也新生更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渗透在他的影片中。“我们查阅的资料越多,我就越疑惑:我们究竟怎样赢得了这场?因为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战争,特别在头几个月,战场就如地狱一般。这种真实的地狱般的感觉,并不仅仅在于没有足够的火力与敌人对抗,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迷乱和非人的恐惧。当人们陷入一种因恐惧而生的疯狂,这样的艰险处境又如何最终变成了我们的胜利?战争心理学,这比拍摄时制造多少爆炸场面更吸引我,当然,我也想让战争场面显得更大些” 新作风格引人关注 熟悉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他都以一种大背景下,平凡人的动荡生活来表达他的政治观点。在《毒太阳》中,我们看到的是斯大林整肃背景下的昔日军官家庭面临的无声的浩劫;在翻拍又同时加以俄罗斯现实政治背景的《十二怒汉》(2007)中,我们看到的是车臣战乱背景下的人性与正义的挣扎。即使在充满史诗感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中,更多的也是集中于一段平凡人在动荡历史下的情爱纠葛。而在《毒太阳2》中,他的风格有所转变,格局比前作更大,直面一段俄罗斯人民的卫国战争血泪史。他并未延续前作的政治批判,而是关注个体在战争中的状态,正如导演本人所说,关注的是“战争心理学”,与主流的卫国战争历史不同,他不再集中表现人民保卫家园的勇敢、镇定、坚强和谋略,而是直面战争中的混乱、困顿与绝望,在一场场战斗中,他关注的还是每个人的命运,并以此表现他对战争的思考。对于米哈尔科夫的老观众来说,这一风格转向无疑令人期待,同时又伴随疑虑,在大场面下,米哈尔科夫将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卫国战争史,这段战争史与前作的政治背景又有怎样的传承关系?让我们静待2010年戛纳电影节揭开这位“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的新作揭开神秘面纱。 199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自导自演的《毒太阳》在戛纳大获好评,赢得了评审团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16年之后,米哈尔科夫筹备多年的《毒太阳2》终于问世,并再度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影片由法、德、俄三国联合投资,拍摄周期达四年之久。2008年,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还亲自到片场探班,以显示重振俄国本土电影雄风的决心。本片耗资5500万美元,可谓苏联解体之后投资最大的电影。 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这位导演善于经营影像,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一首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 》令他扬名国际,1991年《蒙古精神》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4年的《毒太阳》更是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并在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2007年自导自演的影片《十二怒汉》曾拿下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然而,这部压轴亮相的俄罗斯影片却遭遇了相对较差的评价。有媒体称,这是一部定位不清晰的电影,游走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与本届电影节的基调格格不入。片中不乏许多亮点,却不能掩盖整体平庸的事实。米哈尔科夫在当天发布会上透露,《毒太阳2》的创作缘起是受《拯救大兵瑞恩》的启发,影片真正主题是从父女之情中表现出的人性。此外,片中的故事其实只讲了一半,剩下的部分将放到《毒太阳3》中。花絮·《毒太阳2》号称俄罗斯历史上投入最大的影片,据制作方称,投资高达5500万美元。而在俄罗斯上映后,第一个周末档收获了不到400万美元的票房,与其投入相比,显然这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成绩。·由于有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优良口碑前作,本片本是影迷和媒体热情期待之作,然而,本片在俄罗斯上映后,却面临恶评如潮的尴尬境地。在IMDB评分上,本片至今在3到4分徘徊,观众给予的评价也令人震惊的“恶毒”,“这是我所能见到的最糟糕的电影”,“如果你想了解俄罗斯在二战的战史,不要看这部影片,它展示的完全是‘米哈尔科夫自己演义的历史’”,目前本片的争议主要在于:一、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什么剧情的影片,跟前作更关联不大,就像战争短片的集锦。二、本片被认为侮辱了为国牺牲的俄罗斯人民,片中的战争场景缺乏逻辑性,让俄国士兵显得呆滞愚蠢。·尽管米哈尔科夫在《毒太阳》中表现了对斯大林时代的反思和抨击,但是近年来,他的政治立场被舆论认为愈加保守,且有民族主义倾向。以至于,当他的这部《毒太阳2》被宣布进入2010年戛纳主竞赛单元角逐时,激起了一番争议,甚至有人发起联名请愿书表示抗议。
<< 返回
评论